党建文化
RESOURCE SHARING
资源共享
合理利用 共享资源
了解更多

先进事迹2007-08-14 09:05    阅读:4440


科技创新 巾帼不让须眉
辛勤耕耘 收获累累硕果
 
                                                           ---------记黑龙江大豆专家许艳丽

       在我省大豆主产区,农民一说起大豆重迎茬,都唏嘘不已,大豆重迎茬减产和大豆病虫害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主要障碍,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农业专家为解决这个科学难题殚精竭虑。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学科组,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知难而上,选择了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二十多年来,年纪大的研究人员陆续退休了,年纪轻的研究人员也调走了或转行了,只有她还苦苦坚守着这块研究阵地,潜心研究,艰苦攻关,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她的研究成果让同行瞩目,让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须眉赞叹,她就是我省知名的大豆专家----共产党员许艳丽博士。 

       你说她是知识分子吧,可在田间地头,春耕、夏松、秋收的人群中都能发现她的身影,就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说她是农民吧,她却有着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一大串炫目的头衔。她是一个平凡的人,可她以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良知,从事着不平凡的事业;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在她深爱的黑土地上、在她从事的研究领域践行着她入党时的誓言。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重要作物,大豆重迎茬减产和大豆病虫害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决当地生产的这一难题,她在老专家的指导下,重点开展了这方面研究。结婚、生子、没有中断过她的研究步伐,把嗷嗷待哺的孩子交给老人看护,她的身影又出现在试验田里。多少年来,很少能有时间给丈夫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很少能有时间辅导儿子的功课,她把全副精力都贡献给科研、贡献给她深爱的黑土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以坚韧的毅力,孜孜以求,她以辛勤的努力,刻苦钻研,在我省大豆科学研究领域,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学术地位,尤其在大豆重迎茬减产机理及对策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大豆界产生极大反响,她主编出版了《大豆重迎茬研究》、《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多部学术专著,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在 “八五”、“九五”科技攻关期间,为了完成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她到三江平原的富锦、同江,松嫩平原的海伦、绥棱、绥化、大庆、双城、巴彦等市县农村蹲点进行大量的田间试验、示范及培训农民。当时的试验条件非常艰苦,吃在乡下,住在老乡家里。有时一个月多才能回家一次。为了不误农时,每年的“五一”节、“国庆节”极少在家度过。无论是盛暑,还是严寒,只要是科研需要、试验需要,她拎起背包就走,从来没有延误。有一次在试验点上,她患感冒发烧加上低血压,脸色苍白,直冒虚汗,可她还是把手头的工作坚持作完,当地的农村妇女感动地为她送来了鸡蛋和白糖,让她补养补养身体。 

       人们说做女人难,做一个成功的女人更难,可又有谁知道,做一个从事农业科研的女人,要想成功则是难上加难。从事农业科研不同于别的专业,在农作物生长期间试验田中有许多关键生产环节和技术处理,科研人员都要亲自在田里进行。为了进行大豆重迎茬病虫害试验,她进行种衣剂配方试验,甚至被农药熏肿了脸,脸色发黑发紫。由于北方的寒冷和长期在乡下工作,她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每到春、秋两季常常犯病,上下楼梯都非常困难,可这时又是大豆田间试验的播种和收获大忙时节。作为课题组长,她也深知这两季对试验的重要性,她总是强忍着疼痛,默默的坚持在现场,从没因病而误过工作。 

       已经在学术界小有名气的她,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她又给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标,试想一个中学生的母亲,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一个事业有成的学者,一个工作忙碌的研究人员,再重新回到课堂去读博士学位,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当她如愿以偿的戴上博士帽的那一刻,个中的艰辛恐怕只有她自己才能说得清楚。 

       她还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新科技、新成果。在美国高访期间,她抓紧一切机会利用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进行研究和试验,甚至圣诞节放假期间,国外的同行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而她则每天守在试验室进行工作,常常是一天三顿饭都在试验室里解决,直到深夜,她的这种钻研精神,连美国的学术同行都赞叹不已。为了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她带头同本学科的研究生们坚持每周一次学术报告,交流国外最新进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许艳丽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她所从事的大豆重迎茬和大豆病虫害研究已硕果累累,她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重点项目、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等33项,取得科研成果27项,获奖项目17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1项,黑龙江省三等奖4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其他奖9项。 

       由于她在农业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上的特殊贡献,199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评为野外先进科研工作者,并在中南海受到国务院副总理等领导的亲切接见。1999年又被评为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标兵,2000年享受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被评为省科学院系统和所里优秀共产党员。 

       20多年来,她撰写学术专(编)著和论文集8部,发表论文50余篇。使她不仅成为黑龙江省的农业专家,也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瞩目。她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专题的研讨会和交流访问,先后到日本参加了第16届国际植物生长物质会议、到美国芝加哥参加第6届世界大豆会议、到巴西参加第7届世界大豆会议、到美国威斯康星参加第94届世界植物病理学会年会,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1届亚洲植病会议和第15届国际植保大会,多次在会上作学术报告。1998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到北海道大学做访问学者,同日本专家共同进行豆类根腐病生物防治研究;2001被中国科学院派出到美国Illinois大学进行大豆胞囊线虫rDNA-ITS-RFLP研究;2002年应美国专家邀请和资助,到美国Illinois大学和Rutgers大学进行线虫ISSR和分子诊断及昆虫病原线虫合作研究,目前同日本、美国、俄罗斯及比利时建立了多方合作关系。 

       在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大潮中,许艳丽又给自己定下更新、更高的目标,强化基础研究、培养后备力量、把多年的研究成果产业化。春天来了,她带领同事和她的九名硕士研究生、一名博士研究生又在一起筹划新的工作方案。她的目光又投向了那广袤的田野,她的心在期待着在这片油油的黑土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成果,奉献给蒸蒸日上的祖国,奉献给她挚爱的农业科研事业。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实验室,在讲台,在试验田里,甚至在农家的炕头、田间,她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用自己对科研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展示着一名新时期优秀党员的风采……

中国科学院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王雪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