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
INDUSTRY SERVICE
产业服务
推动产业发展 助力科研孵化
了解更多

架起国际科技合作的彩虹――省科学院创先争优八个先进典型之三2011-03-11 09:05    阅读:3905


――对俄工业技术合作中心的创建与发展

(发言人:高技术研究院 陈静)

       对俄工业中心自2001年开始组建以来,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经历了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艰苦历程。从建设初期的3人发展到一支稳定的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科研和国际合作的专业队伍。从没有一间实验室到建立了新材料、机电技术、能源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精细化工等5个研究领域的对俄高技术孵化基地。今年6月份中心将作为“黑龙江(哈尔滨)对俄高端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进驻哈尔滨国际科技创新城,在这里有3000平米的工作空间。

       对俄高科技项目的转移孵化以及开放式的科技公共服务实验中心将成为科技城一大亮点。

       现在的中心已经具备独立承担国家、省市各层面科研项目的能力。目前主要承担科技部重大对俄专项5项;国家外专家局重点引智6项,省科技厅攻关8项;市科技局攻关6项;累计获得国家科研经费3175万元。资产由建设初期的12万元启动经费发展到现在的总资产为2017.8万元。同时购买了通勤车,成立了食堂等,改善了职工的工作条件,并且每年都投入几十万元用于职工的福利,使职工的福利待遇不断得到提高。

       目前,中心已在国内外对俄科技合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009年被评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哈尔滨国际科技合作先进单位;2010年担任哈尔滨对俄合作产学研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总结中心发展历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准确定位,明确方向。将俄方的高端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和吸收,结合我国的国情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提高我省和国家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们主要的工作任务。

       创建初期,由于当时我国少数人在对俄贸易合作方面不讲诚信,俄方对于我国各方面的合作存在着不信任和偏见。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下,我们本着 “诚信”的理念及以保护俄方知识产权和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从一点一滴做起,兑现承诺,逐步取得了俄方的理解和信任,由“冷眼相待”成了“座上宾,宾上客”。现已经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及其下属的数百个科研单位、科技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对外科技交流的合作网络。在国内与广东、天津等六个省市的对俄联盟、交流中心和技术市场建立了推广网络平台,扩大了合作领域。

       2. 创新机制,科学管理。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是一个单位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中心”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我们意识到要使“中心”生存和快速科学发展,在运行机制上必须要创新。我们的做法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分配制度上,我们制定了经济指标和责任目标管理办法,并和职工签订责任状,使得人人有压力、有动力。奖勤罚懒,在兑现奖励的同时,设立特殊贡献奖,对贡献突出的同志给予重奖。在政策方面坚持向科研一线倾斜。在用人制度上,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把德才兼备的人用在重要的岗位上,岗位聘用实行双向选择,实行全员聘任制。每年进行两次考评,实行末位淘汰制,优胜劣汰。这一做法虽然与科学院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也触及了一些人的个人利益,但是我们克服了找关系、上访、威胁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困难,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专业队伍,建立了适合“中心”发展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如:“黑龙江省对俄工业技术合作中心及所属公司规范工资方案”“财务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经济目标考核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出台,为“中心”规范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坚定信念,艰苦创业。在要把“中心”做强做大的信念支持下,“中心”的同志发扬艰苦创业和拼搏精神,没有节假日,不计酬劳,发扬团队精神,同甘苦共患难,为中心的发展节约每一个“铜板”。在最困难时期,“中心”的同志在俄罗斯吃方便面在科学院也是小有名气。当时俄方对中国人极不友好,偏见更甚者会伤害中国人,人身安全都无法保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也有过犹豫和徘徊,但在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期待鼓舞下,我们走了过来。

       4. 筹划项目,争取支持。为了争取得到国家、省市各方面科技经费的支持,首先保证对俄项目来源渠道畅通。我们设立专人负责项目的收集和筛选,建立了项目、专家和合作单位“三库”。每个月定期补充一批项目,现已收集项目千余项、高层专家几百人、联络单位几百个。

       其次,我们主动到有关部门宣传自己,并且有专人负责研究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各类科技扶持政策,不断开拓新的立项渠道,争取国家经费支持。我们成立了技术咨询委员会,对项目在立项前进行层层把关。并提前向主管单位主动汇报,使得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现已争取到国家项目11项,省市项目近20项。

       5.加强服务,提高声誉。我们积极为企业引进项目,一方面赢得了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提高了“中心”在省内外的影响,同时获得了效益。如:为哈药集团引进俄罗斯“口服胰岛素”项目,获取国家项目款972万元;为东安发动机集团公司引进白俄罗斯的“深层快速渗氮技术”,提高了该公司的科技水平,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6.搭建平台,重点示范。随着对俄科技合作深入开展,我们发现俄方项目在中国转化率偏低的问题。双方合作出现了“麻杆打狼两头怕”的局面,为此我们又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成立“哈尔滨对俄高端技术转移孵化中心”。与中俄双方专家结合中国实际将其项目进行转化示范,成为全国首家专门从事对俄高端技术转移孵化的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收到较好的效果,受到部省市的高度重视和表扬。

       7. 造血强身,转型实体。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中介服务和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为了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结合“中心”的特点和现有的经济基础,开始向科技实体转型,主要工作如下:

       1)2008年以“紫杉叶素”项目为基础,首次与北京华脉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股份公司,取得了一定经验,确立了信心。现在,我们与门捷列夫大学和哈尔滨博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电浮选法净水设备”项目为基础在哈尔滨又共建了股份制的环保科技公司。

       2)加强科技交流实体建设。利用北京和珠海的地理优势和特殊条件,在科技部科技交流中心的支持下,与上海展览展示中心共建北京对俄科技中心,与珠海欣宏电子化学品公司和北京化工大学建立对俄科技交流中心和电子化学品科技公司。这些科技实体都是以股份形式成立的。

       对俄工业中心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创业史,由白手起家到资产千万,由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创业者们的艰辛付出,推动了我省对俄科技合作的发展。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心对院领导班子对中心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为中心建设付出艰辛劳动的所有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以永不停歇的创求业索精神,让对俄科技合作的这道彩虹更加美丽、更加绚烂多彩。